樹皮布
樹皮布(Bark Cloth, Bast Cloth, Tapa)是一種由拍打技術製作成的布料,與紡織布的經緯織造技術系統完全不同。製作者將樹皮的纖維經濕潤後再長時間拍打,使韌皮纖維交錯在一起,成為片狀的樹皮布料(鄧聰,1997:1)。馬太安部落的阿美族稱樹皮布為dokdok,其他環太平洋地區的原住民的發音也都雷同,西伯利亞稱dodo;西爪哇稱tutu;爪哇稱tutuq;菲律賓稱tuktuk(凌純聲,1963),其製作方式也都雷同,只是使用的樹材不一樣。
除了阿美族之外,排灣族、魯凱族、泰雅族、布農族,也都有使用樹皮的文化,多以構樹做為製作樹皮布的主要樹材。古老的阿美族男性,平時是不著衣服的,主要蔽體的布料為動物的皮和樹皮;樹皮具有韌性、且具透氣性,在夏季上山打獵時,穿著樹皮布是最好的服裝材質。睡覺的床鋪,如果用麻來製作,耗時又耗工,也會以樹皮作為床褥(鄭惠美,2014)。樹皮衣也出現在祭祀的場合,在祈雨祭時,祭司也會穿上樹皮衣進行儀式,但現在祭司的服裝也演化成布料的材質,也有特別的剪裁形式。
製作樹皮布的程序,在鄭惠美的資料中,分為取皮、發酵、敲打、洗布、染布、紋飾等(2014),而凌曼立在馬太安部落的調查中,只有取皮、打製、洗布和衣類四個步驟(1962),衣類這個步驟,依序述的內容來看,是衣服的製作。從文獻資料裡的舊照片和近期傳承者的作品中,都未看到在樹皮布上有紋飾的痕跡和流程,所以在阿美族的樹皮文化裡,不是沒有這項技巧,就是已經被遺忘了。阿美族人相信樹有樹靈,所以在選定好樹材要進行取皮時,必需進行祭拜的儀式,以酒敬過樹靈和附近的神靈之後,才會進行取皮的動作。
阿美族樹皮衣及樹皮帽
(圖片來源:張 奎攝)
|
樹皮布的技術中斷有將近六十年的時間,一直到台東都蘭部落的沈太木的堅持和努力,才得到恢復。但部落裡已經完全沒有人會製作樹皮布,包含沈太木自己也是,都只是記憶中有聽過,過去長輩有將樹皮作成衣服這件事,是經過十多年的時間,才在邊做邊摸索之中,將這項工藝恢復。現在也有一些年輕人向他請教學習,使得這項得以延續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