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美陶
根據日本學者宮本延人在臺灣的研究期間,認為;「臺灣原住民中,最早自製土器的應屬雅美族和阿美族了。在阿美族中有些並不用於裝酒或汲水器等日常生活中,而作為專用於祭祀的土壺。他們將其稱之為『迪斯娃』」(1992:37)。1962年中研院研究員石磊,在馬太安部落的調查報告中發現,當時的阿美族就已經放棄了製陶技術,對於生活中所需要的陶器,完全都是仰賴外面的供給而獲得的(石磊,1962)。取得方式改變,使得阿美族製陶的技術漸漸中斷,現在原住民傳統文化復甦活動興起,開始有人重新製作傳統阿美陶,延續文化。
在過去的阿美族文化裡,製陶是女性的工作,而且是少數人的專業,從採土到最後的燒陶,男性從頭到尾不參與製作。陶器除了是生活中的必需品,也作為交易的物品,以前用陶進行交易的目的不是換取貨幣,而是以物易物,在石磊的調查報告中,推測描述,依太巴塱部落的情況來看,能夠以陶進行交易的,都是家庭人口眾多,或是財力充足的大戶人家,才有能力製造多餘的陶器與人進行交易,換取的東西多是石灰、粟和檳榔等(石磊,1962)。也並不是每個阿美族部落都有在製陶,原因是製作陶器會受地理環境的影響,如果部落附近找不到適合土壤,就無法自行製陶,所以才會產生交易的行為。
阿美族搬運汲水器方式
(圖片來源:https://goo.gl/6T9zQm)
|
可知的傳統阿美陶器中,除了酒瓶是祭祀用的禮器外,其他的陶器多為生活用陶。較特別的是祭祀酒杯,有分男用祭杯(diwas)和女用祭杯(cifanohay),外觀造型大為不同,男用祭杯背後有個特別的意涵,阿美族的男性只要到了15歲左右,媽媽就會做做一個祭杯給他,當進行成年禮儀式時,男孩就必須帶著他的祭杯(diwas)參加儀式,而後的狩獵、會飲都要使用媽媽送給他的祭杯(diwas)(瞿海良,2013)。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陶器,有汲水器、飯鍋、陶甗和飯碗等,功能都以日常使用為主,在外觀上並沒有出現紋飾的技巧。
左為陶鍋右為汲水器
(圖片來源:https://goo.gl/XH6eVn)
|
祭祀用壺
( 圖片來源:https://goo.gl/XH6eVn)
|
阿美陶製成共分為五個重要的步驟,分別是採土、練土、製胚、燒陶、祝禱等。以前製陶的陶土都是從附近採集,所以製陶的女性,必須要有分辨土質的能力,這點也說明阿美族人對於生活環境的了解和掌握,除了這點,阿美陶的製成較為特殊的方法和流程,是以野燒方式燒陶和燒陶前的祝禱儀式。野燒沒有一個固定的窯體在燒製,是在露天的環境下,選好地點之後,從周圍開始堆疊收集來的樹枝和是其他的然材,然後將陶胚放置其中;陶坯中也會放進燃材,目的是引火進入坯體,最後再以稻草和稻穀完全覆蓋,以悶燒的方式進行燒陶。祝禱的部分,依據石磊在馬太安部落的調查,整個燒陶共有三次祝禱儀式,第一次是在每一年的第一次採土,第二次是整理好燒陶地點後,第三次是燒陶工作準備就緒的引火前(石磊,1962),祝禱除了感謝天地和祖靈外,阿美陶的燒製因為技術問題,並不是每次燒陶都能成功,所以祝禱也有祈求順利的意涵(瞿海良,2013)。最後跟所有燒陶後的程序一樣,必須讓陶器慢慢降溫,等到冷卻後就可以得到成品。
阿美陶野燒
(圖片來源:張 奎攝)
|
目前傳統阿美陶保存最完整的是,花蓮豐濱村的貓公部落,部落也成立阿利客Alik工作室推廣傳統阿美陶,剛開始是豐濱國小的林碧霞老師,招集部落的婦女一同成立,但之後一度停擺,直到古拉斯Kulas的加入,才又開始運作,積極的到各地展示和舉辦體驗活動,推廣阿美族的製陶技術和文化。
留言
張貼留言